为什么成人更应该看绘本?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答

2023-03-06 22:56上一篇 |下一篇

  自从认识绘本之后,我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一下自己的书单,趁着各大网站的活动,买上一堆绘本,这其中有给孩子的,但是更多的是给自己的,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比孩子更爱绘本。

  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有这个爱好,他们也曾慕名翻阅过几本绘本,但几乎无一列外地他们都只看文字,于是几分钟就看完了,还会反问我:“这么大了你还看故事书?这不是给小孩子看的吗?”

  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误解,他们认为图画书就是普通的故事书,所以总是不免带上了一点轻视。但是诸如我一样,在而立之年陪伴孩子仔细阅读过绘本的妈妈一定能明白,绘本有着怎样的包容与广阔。

  纪实文学作家柳田邦男曾说“人到中年以后,绘本尤其要常常放在枕边。假如一个成人没有看过绘本,那么他忽略的是怎样一个宝贵的世界,真是虚度人生啊!”。

  确实如此,我第一本翻开的图画书是《猜猜我有多爱你》,直到现在我都在不停地回味那种被温暖和爱意撞击内心的感觉,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就是图画书,原来它这么美!继而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要是我小时候也看过图画书就好了。

  在看了越来越多的图画书,越来越了解它的背景之后,我发觉其实相比较孩子,成人反而更能体会作者的深意,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成人社会里,它像是一个避难所,里面所有的感情都直白而纯粹。所以我一直认为,成人更应该看图画书。

  一、图画书简单不平庸

  有句玩笑话说“单反穷三代,摄影毁一生”,揭露了这个爱好有多烧钱。在我家人的眼中,我喜欢绘本的这个爱好也很烧钱,因为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薄薄的十几页纸为什么要三十甚至四十大洋,遂开始声讨我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每当这时,我都会老神在在地说上一句:你们不懂,简单但不平庸啊,你们看我儿子,不是看得津津有味吗?这时,有孩子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当你跟孩子的爱好一样时,孩子就成了最好的挡箭牌。

  很多人把图画书当成了有插图的故事书,但在我的眼中,图画书不是故事书,它是定格了的电影,演员和道具依次上场,在不同的背景下演绎或深刻或幽默或荒诞的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爱心树》,里面的小男孩不断向大树索取着,而大树则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人们普遍认为大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样无悔的付出,如果不是爱,又怎么会如此甘之如饴?故事的最后,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与的了,只剩下了短短的树墩,但是在男孩疲倦地时候,她还是努力地挺立起来,让男孩坐在了自己的身上,故事就在这里落幕了。

  单调的色彩,简单的语言,丝毫掩盖不了这本图画书的深刻,反而在两者的烘托之下,整本书都萦绕着淡淡的哀伤。人们普遍认为图画书是甜蜜和欢乐的,但其实悲伤也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就如这本书一样。

  在《爱心树》出版之前,有人质疑这本书有些沉重,不适合给孩子看。但是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悲伤的事,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现实生活。这样一个人在以后的岁月里,才不会迷失方向。相反,幸福的结局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疏远感和陌生感,孩子们会问,为什么你给我讲的那些幸福的事情我没有遇见过?

  ▲谢尔·希尔弗斯坦

  《爱心树》出版于2007年,十几年过去了,我多想告诉那些还对童书有着刻板印象的大人,图画书一点也不简单,它当然有孩子童年都少不了的甜腻的梦,但也有你想捂着却捂不住的沉重的现实。

  前几天我看了绘本《森林大熊》,也让我很受震撼。一只冬眠的大熊醒来后发现,森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工厂,人们看见大熊让它去工作,丝毫没发现大熊只是一只“熊”,大熊一开始反抗高喊着:“我是一只熊啊!”到最后接受了“人云亦云”,开始默默地在工厂当起了工人,但是,它总觉得自己忘记了什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是要保护森林,保护自然吗?我想不仅仅于此,它也许是在讲“自我异化”,不管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如果生活在强权的统治下,人就会连自己是人都忘得干干净净。

  你看,并不是图画书简单或者没深意,薄薄的十几页纸实则寓意深远,别有洞天。

  二、图画书是大人和儿童互动的世界

  柳田邦男曾说人一生要读三次图画书,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

  很多成人第一次或者再次打开图画书时都是缘于有了“母亲”这个身份。我们发现或者听说了图画书的好处,于是找来与孩子一起看。亲子共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读,孩子听的过程,如果成人自己都不了解绘本,总是带着轻视的眼光,那绘本对于孩子来说其实跟普通的故事书并没有太大差别。

  只有当父母真的喜欢绘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它的创作、探寻它的背景、思考它的主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带领孩子进入阅读的世界,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我还记得之前跟孩子一起看图画书《我爸爸》,他提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我根本没注意到的问题,比如:“他的爸爸为什么一直穿着格子衣服?”“这个碗怎么长了两条腿?”等等。

  本来以为这又是孩子“无厘头”的耍宝,但在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之后,我才发觉自己还是太小看绘本了。

  《我爸爸》里的爸爸之所以会一直穿着格子睡衣,是因为作者安东尼·布朗的爸爸有一件一模一样的衣服。而碗之所以会长着双腿,也跟英国的一首童谣“Hey diddle diddle”有关,里面的歌词就提到了:盘子带着调羹跑走了。

  在了解过后,我就跟孩子讲了这件事,还一起找来了这首童谣听,结果这首“Hey diddle diddle”成为了继“Baby Shark”后,他会唱的第二首英文歌。

  有一次我跟孩子一起看《疯狂星期二》,一群青蛙上演了一出奇幻漂流。我们两个人一边笑一边看完了整本书,但是到结尾的时候,孩子又笑了起来,我却很莫名奇妙。后来孩子指着背景上的两朵云说:“妈妈你看,青蛙正在这里坏笑着看着警察呢。”然后我才猛然发现,原来云层居然是两只青蛙,我先是佩服作者的功力,后来又在佩服孩子的眼力,这个故事就在孩子的大笑声和我的啧啧称奇声中结束了。

  这之后,我就开始正视绘本之于孩子和成人的意义。我很感谢它,因为它让我在孩子面前没有了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文字不再是阻碍,我跟孩子成为了同一个水平的阅读者,这样平等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过的。因为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玩玩具,我总能轻松地靠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取胜,而唯独在图画书阅读上,我们保持旗鼓相当。

  这种平等不仅我感受到了,孩子同样感受到了。每次翻开图画书,我们就好像来到了一个有着规则的秘密树屋,在这里我不能催促孩子快点,孩子也不会用哭声和脾气来对付我,这样安宁又闲暇的时光真是一天兵荒马乱中我和他都最喜欢的时刻。

  三、图画书是成人的避难所

  我们经常说图画书的作者很懂孩子,所以他们才能创作出孩子喜欢的图画书,但是我觉得图画书的作者也很懂成人,因为我经常在图画书里或看见自己或找到慰藉。

  去年上海书展的时候我买了一本《做个机器人假装是我》,整个故事非常好玩,一个小男孩想要逃避作业和家务,于是就想定做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他剖析了自己的外貌、喜好、性格、理想、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等方方面面,觉得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是一回到家,伪装了的机器人就被妈妈识破了。

  这里实在是太好笑了,可能从画面上人们会觉得妈妈能识破的伪装的原因在于机器人和小男孩的外貌不相像,但这是不是也说明妈妈是最了解我们的人呢?

  恰好看书的时候我跟自己的妈妈闹了矛盾,本来打定主意要生气三天。结果第二天早上,饭桌上居然放着我最喜欢吃的家乡特产早餐,当时我还是忍不住有一点红了眼眶,气一下子就消了,心里想妈妈真是很了解我啊,要是能一直当个小孩该多好。

  我妈妈总是说现代的家长普遍都很焦虑,孩子长大了焦虑成绩,孩子小的时候焦虑健康和能力。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我就是被焦虑裹挟的家长之一,我曾经觉得自己的孩子这里也慢一拍那里又不如人家,总是被“人家的小孩”刺激,把自己弄得很疲惫。

  后来我看了绘本《安的种子》。绘本故事很简单,老和尚把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分送给三个小和尚:一个名字叫本,一个名字叫静,一个名字叫安。

  本很急躁,想抢头功,在寒风中把种子种在雪地里,结果种子死了,本等不到种子破土,扔下锄头气愤地走了。静把种子种在好盆好土里,珍藏在屋中,运用知识,加以人工保护,但是因为违反自然,种子也死了。

  安不慌不忙,等待着季节变换,工作照做,日子照过,直到春天来了,天气暖和,池塘水满,才把种子种在池塘的一角。不久种子就发芽了,到了盛夏时节,古老的千年莲花轻轻地盛开了。

  在看故事的时候,我总是会被安给吸引,我看着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看着他悠悠然散步;看着他平静地收获盛开的莲花。于是我自己的心也慢慢的静了下来。

  本和静,很像日常生活中浮躁的自己,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日夜忙碌,马不停蹄,想尽各种办法。

  但是如果没有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用力再猛也可能事与愿违。

  所以不如静下心来,像安一样,心生欢喜,怀着希望,享受生活再顺其自然。这是养花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养育孩子的道理呢?

  育儿界有句名言:“静待花开”,从前我总觉得这句话太过佛系,但是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孩子需要加快步伐,是我自己要调整心态。

  而图画书懂我的地方不仅在于此,当我周旋于工作和育儿日常疲惫不堪时,《让我安静5分钟》让我找到了共鸣;当我讨厌“母亲”二字带来的沉重枷锁时,《疯狂妈妈国》让我重拾了化妆的勇气;当我生气孩子爸爸把我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时,《朱家故事》让我解气了很久。

  我终于不用看家长里短看了还生气的电视剧去找认同和共鸣。在绘本简单而纯粹的世界里,我就能获得治愈自己的力量。

  因为图画书这么好,所以我常常羡慕现在的孩子,也不禁会想如果我小时候就能接触图画书,现在的自己是不是会不一样呢?心态是不是会更好一点,道理是不是会懂得更早一点。

  虽然时光匆匆,往日不再,但好在我们可以一直保持童心,怀抱孩童般的惊奇和敬畏,成人就能从绘本中获得另一番乐趣与天地。

  举报/反馈